中文版 | English

新闻中心
医院抢救室患者爆棚 加床挤满走廊
发布日期:2013-12-25 浏览次数:8905

    最近的气温上蹿下跳,市二院急诊室心脑血管、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爆满,医院抢救室甚至已经加床到了大门口,其中八成以上为高龄老人。
    87岁的老人孙振强躺在二院抢救室加床上,因为气急,他只能弓着身子侧卧,微闭着眼睛,表情无奈又痛苦,床边的氧气瓶不断冒着气泡。“才回家一个星期又来了,这天气老人真当吃不消。”孙大爷的女儿说。孙大爷其实一周前刚出院回家,从11月份到现在,他已经两进两出医院,这是第三次来住院。“老慢支”跟了孙大爷10多年,每年冬天发作,今年最难过。孙大爷的女儿告诉记者,上星期刚回家时孙大爷白天还能到外面走走,结果昨天索性就没法下床了,气上不来,不能动,赶紧把他送回医院,没想到抢救室床位还是这么紧张。
     在市二院抢救室看到,本来容纳8个抢救单位的空间内已经挤了20个病人,除了抢救室内的加床,连一楼抢救室外的走廊和二楼输液室外的走廊都用上了。“近一个月来,急诊抢救室每天要抢救重危病人30多个,昨晚更是达到近50个,我们已经将输液室的房间腾出来变成抢救室。”二院急诊科主任助理曹赋韬介绍,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,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连轴传,放弃休息,全力抢救病人,很多医护人员都下不了班,加班加点是常事。白班的医护人员加班到晚上11点多,帮班护士原本晚上10点下班,但凌晨3点多都下不了班。为应对病人高峰,医院已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,对抢救室病人进行内部分流,全体副高以上医师每天下班后17:00—20:30轮流到急诊室帮班,此外,首席医师、名医、今年新晋升职称医护人员等全部放弃休息,下班后轮流到急诊室帮忙,进一步保障急诊救治。
    “今年抢救室遇到的都是高龄老人,八十岁到一百多岁的老人占80%,本月中旬那两天我算了算,抢救室病人的平均年龄达到了99.4岁。”曹赋韬说,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在早晨会出现“晨峰”,即一天中血压的最高值。天气突然下降,老年人出门晨练后,室内外温差较大,冷空气的刺激,会引起人体血管收缩,从而导致血压升高、血流速度减慢、心脑血管血栓形成,加重原有疾病,或使高危人群患上心肌梗死或脑梗塞,所以这段时间病人特别多。“但是目前出现的情况是,高龄老人的子女也多是六七十岁,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很有效的应对。”曹赋韬举例,上个星期有位93岁的病人,已经出现明显的脑梗症状,但是子女依旧选择打出租车而不是呼叫救护车送医院,到了出租车上,连司机都觉得情况不对加速开车,到了医院,老人的脸都已经发紫了,连担架都来不及上就扛着进了抢救室,总算抢回来一条命。“还有乘着公交车来医院的老人,到了医院,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。”
     曹赋韬提醒老年人,冬季除了穿着柔软、舒适、保暖的棉质衣服,遇到风大的天气,最好选择室内活动,尽量不要出门。但是在室内,并不是衣服穿的越多越好,而是要让室内温度保持“春天般的温暖”。

   

关闭
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