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温的回暖带来了春天的气息,破土而出的嫩芽传递着新的希望。在战疫最前线,无锡二院的逆行勇士们每一天都在经受着考验,但他们也带给了患者重生的希望。
张文龙:穿着防护服抢救的经历终身难忘
夜班15个小时,是患者最容易出现状况的时候,也使我经历了一次次惊心动魄,也终生难忘的抢救。有天凌晨一点多,全副武装的我有些缺氧,加上已到深夜,眼皮有些打架,正在强撑着自己看病历。突然,管床护士急促汇报,“12床呼吸机病人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,请医生过来一下!”我立马睡意全无,换上外层防护面屏、穿上外层防护服进入气管插管房间。
这位老年患者肺部基础情况较差,进行了气管插管及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,此时呼吸急促、口唇紫绀,监护仪上提示脉氧饱和78%,呼吸频率45次/分,心率158次/分,心电监护患者呈短阵室性心律不齐。我马上投入紧张的抢救,一方面调整呼吸机参数,一方面加强镇静镇痛药物剂量,同时协助护士清理气道,加强吸痰,同时抗心律失常、补充电解质等紧急处理后,看着呼吸机上的呼出潮气量逐渐升高,监护仪上的脉氧饱和度缓慢上升到93%,心率和呼吸频率也逐渐降低,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。
易毅:平凡的工作带给患者希望
从做护理工作以来,我都认为这只是一份平凡的工作,但在武汉的这段工作将注定是我此生最难忘的一段记忆。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,戴着两层口罩、三层手套,每一个操作都非常吃力。忙完以后,我给一位重症老太太喂药,她很感动,“你们都很心善。平时在家,我女儿也是像你一样把我要吃的这么多种药分开、放好,再按时间给我吃的。”我告诉她,我们都会像她的女儿一样关心她,希望她能鼓起勇气战胜疾病。老太太的情绪乐观了很多,病情一天比一天好。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,平凡的工作也能让生命充满希望。
白明月:重症护理考验着我们的技术
我这几天护理的都是重症患者,由于气管插管,病人生活不能自理,没有护工,所有事情都需要我来完成。我从来没有因为他们或者没有意识或者情绪焦躁而马虎了事,而是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,让每一个病人都能清清爽爽。每天早上,我先给病人做基础护理,包括口腔护理、会阴擦洗、擦身、翻身、拍背等,接着给病人实施肠内营养,挂补液,做治疗。由于重症患者管路比较多,所以管道的护理也非常重要,包括胃管、尿管、深静脉置管、PICC置管等。这些工作都比平时繁杂、辛苦,但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,这正是考验我的时刻。
聂国祥:我们都是有温度的战士
在武汉的这段时间,对时间的概念已经模糊。只有在看到患者陆陆续续康复出院时,才意识到时间已经眨眼过去了20多天,我们也和许多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13床是一个84岁的老爷爷,精神比较焦虑,晚上只要躺在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,吃了2粒安眠药也没有休息好。我忙完以后就坐在他床边跟他聊天,听他讲过去的经历,谈谈工作、家庭、子女,把自己的事情也说给他听。中午我挑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递给他,老爷爷很感激,隔着口罩都能感觉到他的开心。我意识到我们不仅在在专业上做的有深度,在人文关怀上,更是一个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。
桑蕊:被病人亲切地称为“桑一针”
在武汉一个多月,桑蕊被病人亲切的称为“桑一针”。因为她打针一点都不疼,说话也很温柔,很多病人都指明要她打针。这个称号让桑蕊觉得心里暖暖的。为了做好防护,每天上班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,戴一层N95口罩一层外科口罩,戴三层手套,全身密不透风,全身就和蒸桑拿一样,很快汗如雨下,每一个操作都异常艰辛。护目镜上很快一层雾气,影响视线,但桑蕊总能做到“一针见血”。这样的功底令搭班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很惊讶,不禁对她竖起大拇指。一个重症患者因为两个手都在输液,没法吃饭,桑蕊上班以后了解到情况,亲手一口饭一口菜喂到病人口中,病人感激地哭了。
他们是普通人,但也是英雄,只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“白衣天使”。在最危险的前沿阵地,他们付出着心血和汗水,换来一个城的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