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5月12日是第114个“5·12”国际护士节。在你的心目中,护士是什么样的?病房里匆匆而过的身影,口罩下无法看全的面孔,扎针时干脆利落的动作,这是我们看到的护士。实际上,抢救时分秒必争的步伐,护理细节上的反复尝试,台前幕后的多年坚守,也是他们的生动注解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(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)重症医学科、老年医学科、手术室、泌尿外科,一睹这些护理天使的真容,来向他们致敬!
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:
生死时速下做好“绣花”功夫
在市二院重症医学科病房,不停歇的仪器运转声和穿梭忙碌的身影,勾勒出了“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”。作为医院里危、急、重、忙的“焦点”,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是在生死时速下做好“绣花”功夫,既要用专科护理让患者得到精细化治疗与照护,也要用人文关怀给予他们对抗病魔的力量。
曾经有一位53岁的男性患者,因不明原因休克被送入重症医学科。面对复杂的病情,护理团队默契配合、分工协作:协助医生气管插管开辟生命通道;心肺复苏、肾上腺素静脉推注争分夺秒维系生命;监护、记录患者病情变化……团队的快速反应和抢救能力,得益于标准化反应流程和团队协作能力。
这支专业的护理团队,始终坚守着“身心并护”的信念。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言语表达困难的患者,他们运用手势图、写字板、信息化工具,让患者及时表达需求与感受;对于意识模糊或昏迷患者,他们采取温柔唤醒服务;对于难以入睡的患者,他们使用分贝检测仪,为患者营造最佳的睡眠环境……一个个温暖之举,成为了治愈患者的良药。
老年医学科护理团队:
三个用心看见老年人的需求
护理工作做得到不到位,主要看细节。老年医学科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方面下足了功夫。她们把老年人的需求看在眼里,用心倾听患者心声,用心体会患者难处,用心解决患者问题。
一位高龄患者一年内在家跌倒了3次,住进了老年医学科病房。护理团队通过老年综合评估,“扫描”出了患者跌倒的原因:视力减退、肌少症、营养风险、居家灯光昏暗。精准评估后就是对症下药,团队为她量身打造了补充营养+平衡训练+居家改造的治疗方案。半年多以来,她没有再跌倒过。结合老年患者需求,老年医学科门诊病房均设立了功能齐全的老年综合评估室,并在去年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优秀老年营养病房。
提升护理质量的努力还在继续。老年医学科病区内特别设置了一间老年活动室,方便老年患者进行文娱活动和社交互动。病房内随处可见的适老化改造,也是老年医学科护理团队的用心之处:坐式体重秤、可折叠洗澡凳、健康宣教墙、可视化营养道具、浴室、卫生间防滑垫……这些在护理细节上的尝试,让老年护理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。
手术室护理团队:
奋战在无影灯下的节奏大师
手机24小时开机、突发情况随叫随到、无影灯下守护生命,这是市二院手术室护理团队的觉悟,也是他们的日常节奏。早上六点半,手术室里灯火通明,一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已经开始。
手术台上,器械护士把手术下一步需要的器械准确无误、及时地递到医生手里,巡回护士监测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,九点手术结束,把病人送到麻醉复苏室后由麻醉护士进行照护,“5号手术间接病人。”随着调度护士的通知,下一台手术已然无缝衔接。
夜间,一位车祸伤的中年患者由急诊绿色通道推入手术室,病情危重,准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。值班护士即刻予以开放静脉通路、备血、导尿,以最快的速度准备、清点手术器械,完善术前准备。历经4小时的救治,患者最终转危为安。手术室护理团队精密严谨的工作背后,是百炼成钢的学习与实践,多学科专业技术的积累以及强大抗压能力,保障手术顺利开展的同时,也让病人家属更放心、更安心。
泌尿外科护理团队:
越多、越快,越要做得更好
今年3月,市二院泌尿外科病房率先试点免陪照护模式。90岁的王老伯就是受益者之一。住院后由病区护士长对护理任务进行细致分工,经验丰富的资深护士指导护理员进行个性化陪护。在照护过程中,根据术前、术中、术后的不同情况来调整王老伯的治疗和护理方案。王老伯家住新吴区,子女都在外地,出院后,护理团队中的伤口造口师还为他进行上门护理、宣教,同时通过心理疏导为他提供更多支持,实现了护理模式由医院向家庭的有效延伸。
泌尿外科病人多、周转快,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告知病人围术期注意事项尤为重要。除了专科护士进行围术期的宣教外,泌尿外科护理团队中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岗位——医患沟通师。“晚上休息得好吗?”“术后感觉怎么样?”从简单的聊天中,她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诉求,从而成为患者、家属和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。“病人越多、周转越快,越要做得更好,护理质量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”是泌尿外科护理人员共同的心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