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(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)收到三位患者的表扬电话、锦旗和感谢信,内容不同,但对医务人员的感激之心是相同的。
资深护士,专业评估及时救人
“您好,女士,请问是有哪里不舒服吗?”一天早上,市二院南院门诊六楼专家门诊的走廊里,分诊护士许雪芬照例巡查候诊区时,突然发现一名女患者面色异常,她立即上前询问。就在此时,患者突然出现倒地的迹象,许雪芬上前搀扶,将患者安置至候诊椅,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并伴随呕吐。
凭借30余年临床护理经验,许雪芬快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与肌力测评,高度怀疑是脑血管意外急症,当即启动急救流程:一方面联系院内120抢救室调派平车,另一方面从患者随身物品中翻出手机联系家属,同时帮患者清理呕吐物。当抢救团队抵达时,她已同步整理好患者发病时间、症状变化等关键信息,与急诊医护完成无缝交接。
患者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,转往神经内科进行治疗。因为许雪芬发现及时,应急措施处理得当,为后续救治节省了时间。经过治疗,患者恢复了健康,行动语言等功能没有受到影响,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当中。患者和家属都非常感激,特意给许雪芬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。
作为退休返聘的资深护理骨干,许雪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专家门诊,每日最早到岗完成开诊前各项准备,调试设备、指引患者签到候诊,下班后逐间诊室消毒整理、添置耗材。由于专家门诊的特殊性,加号患者比较多,她经常主动加班协调各类问题至最后一位患者离院,其专业能力与责任心获得专家团队的一致认可。更因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耐心细致的服务,她深受患者们的信赖,成为门诊温暖而可靠的守护者。这面锦旗的背后,是她用专业筑牢的生命防线,更是退休不褪色的职业坚守的生动诠释。
热心医生出手,20余年困扰一朝除
近日,在市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,困扰张女士20多年的烦恼终于解除了。
张女士今年刚刚24岁,但病史已经超过了20年,幼时开始反复咽痛发热,每年发作4次以上。以前她和家里人都没有重视,直到最近一年,发病频率明显上升,已经变成了每月至少一次。张女士苦恼不已,慕名来到市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。
李丽医生接诊后,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。考虑到患者长期感染导致咽部菌群失调,李丽建议她手术切除,否则以后还是会频繁发病。张女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手术,办理了入院手续。术前,李丽为她做了咽部细菌培养,发现是多重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,为她更换了抗生素,选择敏感药物。手术很顺利,术后李丽每天前来检查伤口,查看她的病情变化。
对待病人,李丽也非常热心。扁桃体术后一般有两个出血高发点,为让患者感觉更舒适,李丽主动提前告知,并教会她缓解疼痛不适的方法。护士长樊兵带领护理团队精心照顾患者,不仅动作轻柔,言语之间充满关怀,还耐心劝导,缓解她的心理压力。患者很快恢复出院,至今几个月过去了,再也没有复发过。为表达感激,患者送来了锦旗,特意向团队表示感谢。
热线电话寻找导医,医患深情永铭记
“我想找到去年帮助过我的导医,亲自向她说一声感谢。”近日,医院接到一个特殊的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派来的工单。这是一个“求助工单”,患者宋女士想找到去年帮助过她的一名导医,亲自向她表示感谢。
事情还要回溯到去年年初,宋女士因外伤来到市二院急诊就诊。急诊外科的导医看到她受伤,没有家属陪伴,立即为她找来轮椅,推着她办理挂号、就诊、检查等事项。就诊过程中,宋女士想要喝水,导医就为她倒来温水。想要上厕所,也是导医陪着她去,帮助她解决个人问题,还一直安慰鼓励她。
宋女士就诊结束回家以后,才突然意识到,自己忘记询问这名导医的姓名了。这次就诊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她始终特别怀念当时那名市二院的导医,于是拿起电话求助12345热线,想通过这种办法来寻人。
市二院门诊部接到工单后,根据当时的排班和宋女士的描述,找到了当班的导医李娜。当得知患者的感激时,李娜只是腼腆地说:“不用客气,这都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。”宋女士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念念不忘的导医,打了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进行表扬。
作为医院服务的“第一窗口”,导医团队始终秉持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用热情、耐心和专业的态度为患者提供帮助。无论是主动上前询问、耐心解答问题,还是全程陪同就诊,导医人员的每一份付出都在为患者传递温暖与关怀。
一个电话、一句感谢、一次寻找,背后承载的是患者对医院服务的信任与感激。这些故事更加深刻地说明,优质的服务不仅能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,还能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温暖的桥梁。今后,医院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,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,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医院的温度与关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