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版 | English

健康教育
夺命蜱虫出没,一定要警惕
发布日期:2025-06-30 浏览次数:248

    “蜱虫病”,学名为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,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,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,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。

0630图片1.png


一、“蜱虫病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?

       该病潜伏期一般为5-14天。起病急,主要症状为发热,多在38.5℃以上,伴有全身不适、乏力、肌肉酸痛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厌食、腹泻等症状,后期常出现心、肝、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。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、反应迟钝、嗜睡等症状,晚期可有皮肤瘀斑、吐血、黑便。极少数严重病人还可继发细菌、病毒及真菌感染。

0630图片2.png

二、“蜱虫病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?

目前认为,蜱叮咬传播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。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,再叮咬人时,病原体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。

三、如何早期发现可能得了“蜱虫病”?

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,应当对蜱虫病保持警惕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最好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级医疗机构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,诊断是否患上“蜱虫病”,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疫源地居民或到疫源地的旅行者,遭到蜱的叮咬并出现上述症状,得病的可能性较大。

四、如何预防蜱的叮咬?

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蜱类的栖息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;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;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,这样蜱不易粘附;不要穿凉鞋。

0630图片3.png

五、蜱叮咬后,应该采取哪些措施?

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颈部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脚踝等部位。一旦发现被蜱叮咬,不要用手生拉硬拽,可用镊子间接取出蜱,以免损伤皮肤。有条件的情况下,最好使用无水酒精(碘酒、碘伏也可)棉球浸润皮肤上附着的蜱,待其麻醉后取出。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,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。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,还是在墙面、地面上的蜱,不要用手直接接触,甚至挤破,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;如不慎皮肤接触蜱,或是皮肤被蜱挤破后的流出物污染,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。

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应当对蜱传疾病保持警惕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。

关闭
打印